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按讲课顺序排列)

任瑞宝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该校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时获优秀研究生院长奖。1992年至1994年在洛克菲勒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Baltimore 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就职于布兰戴斯大学。历任布兰戴斯大学终生教授、生物系联席系主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血液学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2011年作为国家特聘专家全职回国。在《Cell》,《Nature》,《Science》,《Blood》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90余篇论文,他引达9000余次。兼任美国血液与肿瘤学杂志(JHO)、衰老与肿瘤(Aging and Cancer)杂志副主编、上海生物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

施松涛
       教授,男,1961年11月生于河北省。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华南颅颌干细胞中心主任, 宾西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6年获该校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医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员、实验室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宾西法尼亚大学糸主任,教授。
施松涛教授发表论文100多篇,引用次数超过 48,000 余次, H-index 92。获得国际专利10余项,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长江学者和创新获得者。2013年获IADR 牙髓生物学优秀科学家奖。
       施松涛教授拥有美国牙医执照并曾在美国国立卫生院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同时长期从事口腔再生医学及其临床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首次从人体组织中分离鉴定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肌腱干细胞,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等,研究成果被维基百科列为2003年度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施松涛教授在临床前期研究方面与王松灵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在大动物体内再生牙周组织和生物活性牙根。在临床研究方面也与孙凌云教授团队合作世界上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与金岩教授团队首先开展了利用牙周膜干细胞治疗牙周病和用牙髓干细胞再生牙髓的临床实验,宣示了国人在口腔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与国内有临床实验基地的医院合作,首次把口腔干细胞用于糖尿病和晚期肝病的治疗。
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首次发现免疫系统调控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骨再生,揭示通过调节局部免疫能够改善细胞介导的骨形成。施松涛教授与其合作者的研究还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是通过诱导T细胞凋亡实现,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治疗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

章小清
       教授,博导,现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上海市解剖学学会副理事长。聚焦神经发育与神经再生研究。先后2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神经再生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兼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19篇,全部论文引用3600余次。申请或授权专利7项,参编专著3部。

 
刘俊荣
       男,哲学博士,卫生管理研究员、科学技术哲教授,博导。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医学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社会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带头人、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荣获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属高校教学名师、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目前,兼任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伦理学试题开发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高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秘书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卫健委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务社会工作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医学与哲学》编委等。
       先后出版《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人文视野中的医学》等个人专著3部,主编《护理伦理学》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中华传统医德思想导读》等著作10部、副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等9部;荣获省级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厅级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全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省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省级课题11项、厅级课题7项、横向课题9项,在《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研究方向:①生命伦理/医患关系;②卫生政策与决策

吴沛宏
       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担任亚太影像导引肿瘤微创治疗学会主席、亚洲肿瘤消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肝癌微创与综合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为《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肿瘤学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和常务编委。首先提出肿瘤建设性治疗模式,首创肝癌的微创介入联合免疫细胞生物治疗新模式(即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明显提高了肝癌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主持多项省、国家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40余篇。主编影像学及微创介入治疗专著8部。

潘光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清华大学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Thomson lab)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从事人干细胞相关研究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人PSC多能性维持与退出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早期三谱系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人功能细胞分化等。在 Nature Methods、Cell Stem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 等期刊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数十篇,篇均应用超过60次。获得授权专利2项(包括PCT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将二等奖一项(第2);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一项;及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优秀);2017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广东省特殊支撑人才计划杰出人才(原南粤百杰);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汤弋哲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脑和神经干细胞的衰老分子机制;2、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发病机制和新诊疗手段。曾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等资助;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分会衰老基础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在Nature, eLife, Nature Cell Biology,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Oncogene,Molecular metabolism和Cell Cycle等期刊发表论文。曾获“广东省100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深圳市海外高层次B类人才”、“奥克拉荷马衰老研究中心领航奖”、“Ruth L.和David S. Gottesman干细胞研究所领航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优秀博士后奖”等荣誉。

李大力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年来以基因编辑技术优化改造为基础,围绕罕见病的模型构建和基因治疗,开展了深入研究,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和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作为课题组长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等,获2016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赵同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干细胞移植免疫和干细胞转化等工作。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免疫原性、干细胞代谢及干细胞标准化领域做了系统的工作。首次发现小鼠和人iPSC的免疫原性,系统阐明了自噬在多能干细胞线粒体动态平衡调控及干性维持中的关键作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技术委员会(ISO/TC276)委员,细胞生物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标准工作组长。组织撰写多项国际、国内干细胞标准草案,发布了首个干细胞通用标准《干细胞通用要求》和专用标准《人胚干细胞》。在Nature、Cell Stem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等国际主流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马爱进
       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技术、标准化等方面。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国家质检公益科研专项子项目“重要核酸生物技术30项国家标准研制”等科研项目30项,是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和参加国家标准65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主编和参编书籍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现担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生物技术咨询专家组秘书、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副主任、科技部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等。



纳涛
       博士/副研究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细胞资源保藏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及多种人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细胞及组织工程细胞的质量控制研究及质量评价工作。共发表论文30余篇(SCI文章20余篇),参编专著2部。做为重要骨干参与了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项目、中科院干细胞先导专项等3项国家级细胞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202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徐弢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生物制造中心副主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核心科学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科技部2013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现担任Biofabrication(IF8.213)等国际杂志编委及《Scientific Reports》、《Tissue Engineering》等10余家国际杂志评审专家,国际生物制造学会(ISB)常务理事、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同时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3D打印医学应用专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等。
徐弢教授于2001年左右开始从事生物3D打印技术研究,是国际上最早进行细胞和器官打印技术开发的研究者之一。拥有世界首个细胞打印专利(US7051654),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首篇细胞喷墨打印论文,开发的细胞及器官打印技术被美国《Business 2.0》杂志评为二十一世纪改变世界的六大技术之一。该论文被美国科学杂志作为重大突破专题报道,研究成果还受到包括新华社英文网站、美国CNN头条新闻、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CBS)等近百个世界主流媒体报道。
       作为项目负责人曾主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防部(DoD)、中国国家科技部863、工信部增材制造专项等国内外3D打印重点项目三十多项。现已发表200余篇国际论文和摘要(包括《Chemical Reviews》综述论文(影响因子52.758)、《Nature Biotechnology》封面论文(影响因子36.558)),SCI引用次数超过4500次。申请国内外专利65件,其中获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授权专利53件。
多年来,徐弢教授先后获得美国材料学会2004年会研究生金奖、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第四届侨界贡献奖(国家级)、2018年中国专利银奖(国家级)、广东省专利金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近20项。

李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病学会干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专委会肝病精准诊治学组副组长。主持国自然(重点)、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 15项。在Gut、Hepatology等SCI论文50余篇;担任Sci Rep、J Clin Transl Hepatol、 Hepatoma Res等杂志 编委

施晓雷
       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普外科行政副主任、肝胆胰中心常务副主任、肝胆外科病区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肝胆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孟超医学青年奖获得者、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ERAS学组委员、国际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感染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末期肝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ERAS专委会肝胆胰学组委员、全国重症及疑难肝病协助组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器官移植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秘书、加速康复外科学组副组长、胆道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移植外科学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从事肝胆外科20年,曾在德国汉堡大学eppendorf医院进修,擅长肝、胆、胰良恶性疾病的诊治及手术,尤其是微创(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辅助下)肝胆手术、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肝脏移植手术。近几年开展了机器人及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三维可视化肝切除技术、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iHep细胞新型人源化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胶原凝胶复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5余项,发表SCI论文60篇,参编专著2本。获授权专利7项。以第1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医学科技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第2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江苏医学科技一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李文林
       现为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和“曙光学者”计划。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获得药学学士、药物化学硕士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7年-2010年赴美国SCRIPPS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利用小分子调控成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

王莹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干细胞与组织微环境研究。在Cell Metabolism, Cell Stem Cell,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Nature Immunology, JEM, PNAS, Cell Reports, Nature Review Nephrology, Oncogene,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Cell Death and Diseases,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通讯作者文章及第一作者3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2项。先后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青年研究员奖”、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及“优秀”会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人才发展基金、日本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香港求是奖、SA-SIBS fellowship、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Fellowship, CAS、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奖项。目前担任Cellular Immunology的副主编,Cell Death and Disease的分审主编,Journal of Immun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的编委。现任上海整合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干细胞委员。

刘真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技术开发及模型构建,并在该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科研成果两次获评科技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上海市青年人才“扬帆计划”等奖励和资助。

周波
      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2011-2016年期间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Sean Morrison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9月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在Nature、Cell stem Cell、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7篇、(共同)通讯作者4篇, 2017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三批“青年”计划。2018年获中国干细胞协会青年研究员奖。

齐绪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育与再生生物学系PI。入选广东省杰青、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珠江科技新星、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主要研究方向:①心脏衰老与再生机制及靶向干预;②基因编辑与动物疾病模型研发。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Aging Cell、FASEB J、J Mol Cell Cardiol、Cell Death Dis、Br J Pharmaco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8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6项)。围绕上述研究工作,已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同时,担任Med Res Rev、EBioMedicine、Metabolism、J Cell Mol Med、J Cell Physiol等多个领域内期刊的审稿人。


夏凯
       中山大学博士后,2020年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雄激素低下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相关研究;利用食蟹猴动物模型,初步证实睾丸间质干细胞(stem Leydig cells,SLCs)移植治疗雄激素低下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发现了人SLCs的新标志物—endosialin,对促进SLCs疗法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第一作者(或共一)在Theranostics,Human Reproduction等杂志发表论文2篇。

黄一浓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17-2018)。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于 Theranostics,Stem cells,Cell death & disease 发表SCI论文3篇。获得2016年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金奖、最佳治疗奖及最佳复合项目奖。主要从事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干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研究。

张忠飞
       医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医师。南方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硕博连读(2015-2020,导师:姜晓丹教授)。在读期间,曾先后参加全国外泌体学会、广东省细胞治疗学会、广州市国际干细胞学会等并应邀会议墙报交流获优秀奖;多次获评南方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奖励。2020年8月至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在科主任及各位前辈老师指导带领下、从事临床与科研教学工作。主要课题方向: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等课题6项,现已发表SCI论著8篇,包括Aging(IF:5.5)、Oncoimmunology(IF: 7.72)等杂志。


收起